《当代美术家》(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杂志首页 | 期刊 | 艺术家 | 本刊专访 | 人物报道 | 艺术高端 | 经典作品 | 艺术观察 | 期刊资讯 | 联系我们

        中国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艺术发展历程

          中国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艺术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吸收“天赋****”观,将妇女解放作为重要的部分。康有为在《大同书》里,强调“人者,天所生也。有是身体即有其权力,侵权者谓之侵天权。男与女虽异性,其为天民而共受天权一也。”指出男女虽不同性别,但是享有平等的权力。梁启超提倡女性接受教育,与经元善在上海开创上海女学堂,成为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

            1902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早期进化论者赫伯特·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米勒·约翰的《女人压制论》的中译本也在中国出版,西方女权思想相继传入中国。

            1905年8月20日,《北京女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女报,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妇女日报。

            1904年到1908年,吕碧城成为中国第一个报纸女编辑,在《大公报》发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韧之志》等文章,倡导女性解放和宣传女子教育。

            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任总教习。两年后“北洋女子公学”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吕碧城任总督。

            1907年春,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在《建国之初亟推广女子教育》和《复女界共和协济会嘉慰团努力函》对女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进行肯定。当时成立了“女子参政同志会”,宗旨是“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

            1912年3月,汤国梨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提出“妇女参政要求”,得到孙中山的支持。3月16日“神州女界协济社”正式成立,宋庆龄为名誉社长,张默君、杨季威为正副社长,汤国梨为编辑部部长。不久,该社创办神州女学,汤国梨任女校教师,同时又创办了《神州女报》,向民间宣传妇女必须学习知识,经济自立,参与政治,谋求与男子同等的地位。

            1912年3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

            民国初年,孙中山指示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规定初等小学实行男女同校,大力发展女子教育。

            1920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旁听生。

            1929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普育堂举行首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有20多位女性的作品参加展览。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有越来越多的女艺术家出现,具有代表性得有潘玉良、蔡威廉、方君璧、孙多慈、关紫兰、丘提等等,这段时期的女艺术家是中国妇女解放的一个结果。

            伴随着共产党1921年成立。追随共产党的女性,成为**早期的女党员和妇女运动的领袖,并且融入到民族解放的洪流。在声势浩大的打倒资产阶级的浪潮中,女权主义的声音渐渐被削弱,逐渐消失。

          二、80年代后的女权主义vs 女性主义艺术

            自1949年之后,由于毛**提出“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等口号,而使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力量。表面上似乎男女已经平等,但是真正的平等远没有实现。宋庆龄,邓颖超等女性领导人,为中国女性解放工作继续努力。

            60年代——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兴起,同时兴起女性主义艺术,但在那段时间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中国将经济建设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市场经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在社会竞争面前,男女平等的局面空前失衡。男女不平等越来越凸显出来。西方女性主义的著作渐渐被译介到中国,像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

            1981年,朱虹发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被认为是最早向国内介绍女性主义理论的。

            1988年初,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由巫漪云、丁兆敏、林无畏翻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2月,由王还翻译、三联书店出版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

            1989年2月玛丽·伊格尔顿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8年李小江主持的妇女研究丛书出版。

            1989年《上海文学》上开辟的“女权主义批评专辑”,为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发言的空间。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著《浮出历史地表》。

            1992年11月23至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首届妇女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700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围绕改革大潮中的妇女、妇女与法律、妇女生育与健康、妇女与文化四个专题进行讨论。

            1994年11月,“中国妇女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如何全面,准确认识评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及对中国妇女的影响和作用的议题展开了讨论。

            1995年5月16日至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院主办了“妇女与****”国际研讨会,旨在促进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以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1995年9月4日,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19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5个联合国区域委员会、16个联合国机构和计划署、12个专门机构和有关组织、26个政府间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观察员约1700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并提出了妇女权力就是****的口号。

            1995年6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第一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英语系、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杂志社暨天津文联《文学自由谈》杂志社联合主办,美国妇女运动领袖贝蒂·弗里丹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题为“一个女人的一生”的重要发言。

          三、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兴起

            1994年,徐虹在《江苏画刊》第7期上发表一篇檄文《走出深渊:我的女性主义批评观》,成为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宣言。

            1995年廖雯发表文章《静寂的颠覆 潜行的煽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提出“女性方式”这一概念。

            1995年5月,廖雯策划主持“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展”

            1998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世纪,女性”艺术展。由贾方舟主持,60名左右的女艺术家参展。因为策展人的男性身份,所以势必使这个展览带有强烈的男性视角。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问题也能够显现。

            1999年出版的廖雯在《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进一步说明“女性方式”的概念,并作为对女性艺术研究的一种认知方式,贯穿于整个女性主义艺术批评话语模式中。1999年10月到2000年3月,她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的一项研究基金,利用这个机会在美国采访了有影响力的女性艺术策展人以及艺术家,并以综合介绍和对话的形式整理出《不再有好女孩——美国女性艺术家访谈录》,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女性主义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现代艺术大展上”,肖鲁向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开了两枪,成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先声。

            自此以后,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涌现,何成瑶、陈羚羊、向京、崔岫闻等等一批优秀的女艺术家开始登上艺术历史的舞台。

      艺术家推荐
      彦子八毛
      申少君
      王永亮
      林容生
      孙嘉成
      俞晓夫
      本刊专访
      ·【陈龙秋】访马来西亚华人画家陈龙秋
      ·【郭晓彦 & 舒群】关于“八五美术运动...
      ·【夏季风】夏季风:中国当代艺...
      ·【黄效融】在现实的“世纪”与...
      ·【乌利·郗克】谁在拥有中国当代艺术
      ·【李国胜】走国际化路线:中国...
      ·【殷双喜】殷双喜:以心接物
      ·【鲁红】碰撞与融会:你西我东
      ·【刘淳】刘淳:批评声音与关注视角
      期刊资讯
      ·“批评”之病
      ·美术批评谁失语?
      ·杰西卡·布朗森另一种声音:
      ·中国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艺术发展历程
      ·谁在影响艺术史?
      ·献给大众的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有自身的价值尺度吗?
      ·后殖民主义批评与民族主义批评的区别:答河清
      ·艺术和图像:谁影响了谁?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新浪网 美讯网 中国美术馆 艺术眼 艺术经理人 北方教育 雅昌艺术网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
      Processed in 0.459(s)   35 queries